当“赤峰羊绒”通过国际标准走向世界,当“五常大米”以品牌价值带动百万农户增收,当非遗蜀绣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生——这些镌刻着地域基因的产业奇迹,背后是一群深耕者的智慧与坚守。由地标节组委会、地标节(北京)控股有限公司携地标节孵化器(雄安)有限公司、地标节(广州)产业孵化器有限公司、地标节(西安)品牌孵化器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百位《地标人物·深耕者(2025)》公示名单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:在乡村振兴与全球化交织的时代语境下,地标产业已成为激活地域经济、传承文化根脉、推动技术革新的关键载体,而百位入选者正以多元维度的突破,构建着中国产业地标和人文地标的立体坐标系。
一、技术与标准:突破产业发展的“天花板”
在种质资源创新领域,黄三文将马铃薯育种周期从15年压缩至3-5年,孔令让培育的“山农28号”小麦年增产10亿公斤——这些数据背后是科研工作者对“卡脖子”技术的攻坚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赤峰东荣羊绒集团程旭东主导的FL1Z-2013K风吸式分梳生产线获国家专利,推动企业连续18年跻身全国羊绒行业出口前十,其作为CCMI成员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实践,打破了“中国生产、国际定价”的产业困局。这种从“技术跟随”到“标准引领”的跨越,在智慧农业领域同样显著:极飞科技农业无人机全球市占率超30%,大疆创新让新疆棉田植保效率提升20倍,科技正重塑地标产业的生产力边界。
二、品牌与生态:激活地域经济的“双引擎”
地理标志的核心价值,在于将自然禀赋与人文积淀转化为市场竞争力。八马茶业蔡金钗推动安溪铁观音年销售额突破25亿元,五常乔府大院陈明亮以15%的市占率树立大米标杆,这些案例印证了品牌运营对产业价值的重构能力。而在生态保护维度,骆世明的“生态农业循环模式”减少化肥使用40%,蒋高明的“弘毅生态农业”实现零农药种植,他们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改写着“增产必牺牲环境”的旧逻辑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顺丰王卫构建的冷链网络将地标产品损耗率从15%降至3%,京东刘强东“奔富助农计划”年销售额超1500亿元,供应链优化让地标产品的“最后一公里”不再成为瓶颈。
三、文化与传承:解码文明延续的“基因密码”
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,构成了地标产业的文化灵魂。中国宣纸捞纸工周东红将年产值从2000万提升至15亿元,德化陶瓷柯国辉让电商销量占比超60%,他们用现代商业逻辑激活千年技艺。在乡村文旅领域,浙江鲁家村陈向军以“家庭农场+小火车”模式创造年接待150万人次的奇迹,陕西袁家村郭占武用“村民入股+集体运营”实现年营业额10亿元,这些实践证明:当农耕文明与体验经济碰撞,地标产业便能成为乡村振兴的“文化引擎”。正如培田村古村落保护者陈玉林所言:“活化不是复制传统,而是让文化基因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锚点。”
四、全球化与本土化:平衡产业跃迁的“天平”
在国际认证与运营领域,程旭东推动“赤峰羊绒”成为地理标志典范,焦必宁主导柑橘国际标准使出口欧盟关税降低30%,这些突破标志着中国地标产业正从“本土特产”向“国际品牌”升级。但本土化根基始终是竞争力的源泉——宁夏枸杞胡仲秋、甘肃当归陈治朋等深耕者,用标准化种植守护着地域物种的独特性。这种“全球视野+本土深耕”的辩证关系,在跨境电商领域尤为突出:深圳有棵树集团任永泉以年增50%的农品销量打通出海通道,而底层逻辑仍是对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产业”的坚守。
结语:地标产业作为文明对话的“通用语言”
从塞北羊绒到江南丝绸,从西南菌菇到东北粮仓,百位地标人物勾勒的不仅是产业版图,更是一部当代中国的文明叙事。当技术创新、品牌运营、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在这片土地上深度融合,地标产业已超越经济范畴,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、本土与全球的精神纽带。正如公示名单所昭示的:真正的产业深耕,从来不是对土地的征服,而是以敬畏之心解码自然馈赠,以创新之力赋予文明新声——这或许正是中国地标产业走向世界的终极密码。
copyright©地标节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5114908号
技术支持:数智地标